我的眼里只有“你”
——如何培养专注的宝宝 |
发布日期:2019-04-26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良好的专注力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同时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是家长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4月21日早期儿童发展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心理学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专委会人际动力学组秘书组负责人、美国团体心理治疗协会(AGPA)会员周婷丽为家长答疑解惑。参加工作坊的人员包括周边社区家庭、早期儿童发展部亲子班家长共40余人。此次工作坊也是早期儿童发展部社区公益活动之一。 针对家长的困惑,周婷丽老师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与家长们进行了面对面地探讨。 1.宝宝的专注力从何时培养最佳? 2.专注力需要专项训练吗?还是日常互动就可以解决? 3.影响专注力的因素有哪些? 4.培养专注力需要怎样的家庭环境? 有趣的热身活动 首先,周婷丽老师请家长做了热身活动,即一个简单的“冥想”:家长们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感觉房间的温度、聆听室内外的声音,感受自己的心情……之后周老师让家长分享自己的心得。“感觉特别平静、头疼、想睡觉、想事情、有点紧张、着急”,家长们说出了各种感受。周婷丽老师提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关闭了视觉通路,只是用其他感官去感觉世界,家长也可以尝试去理解幼儿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什么样子,家长深刻地体会到,幼儿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世界,而不是用知识、理智与逻辑。
了解专注力,家长从哪里入手? 了解专注力,必须了解“注意”的概念。周婷丽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了阐述。她分别从定义和生理机制两个方面作了简要介绍。“注意”是指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注意”分为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三个方面。成年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15-20分钟,1岁以下的宝宝不超过15秒,1岁半的宝宝对于感兴趣的事物集中精力在5分钟以上,2岁的宝宝为7分钟,3岁的宝宝在9分钟左右。经过这些内容的分享,家长对宝宝的“专注力”有了基本的认识。 培养专注力,家长应该做什么? 周婷丽老师认为,任何时候开始培养宝宝的注意力都不晚,而家长们通过日常的家庭互动就可以对宝宝进行注意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做呢? 周老师首先让家长分享了他们在家中是如何培养宝宝“专注力”的,家长们给出了很多不同的做法,周老师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培养注意力的建议:如家长需要花较长时间来陪伴宝宝,这是宝宝稳定情绪和建立安全感的基础,也是培养宝宝专注力的前提。家长在陪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听故事、听音乐、感知色彩、闻气味、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自我进食、穿衣、穿鞋等为自我服务,同时注意调控与言语鼓励,如摇铃、玩球、捉迷藏、找一找、讲故事,发展幼儿兴趣,进行言语奖励等;并遵循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规律。 影响专注力的因素有哪些? 周老师还针对家长提到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分析,引导家长们要特别关注家庭中的一些做法可能会影响到宝宝专注力的培养。 比如:当宝宝独自在搭积木或看书时,家长会不断给幼儿递水果和食物;幼儿在玩耍时,家长在一边“热心”指导;给孩子准备太多的玩具,眼花缭乱。而分辨是否打扰到了宝宝的标志是:当家长看到宝宝做事情时,神情专注、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思考的过程,此时就不要去打扰孩子,因为她(他)正集中注意力呢。 答疑解惑环节 两个小时的工作坊让家长获益匪浅,一些家长还就专注力及其他问题进行了提问。周老师一一给予了解答。 问:孩子过于专注了有坏处吗?是否需要干预? 答:孩子对一件事情特别专注,表明孩子正处于某一方面发展的敏感期,需要给予尊重,要给孩子更多机会去探索与操作,这是一件好事儿,不必干预。 问:孩子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要么关注别人,要么自己玩,怎么解决? 答:要了解背后的原因,是孩子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还是觉得太简单。不专注不一定就是注意力本身的问题,可能与孩子的气质类型、课程内容的兴趣等方面有关。 问:二胎家庭,两个孩子争吵打闹,向家长告状,家长该如何干预? 答:最好先不干预,尽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让孩子在解决的过程中形成孩子与人相处的良好模式。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要总是让大宝让着小宝,以免大宝长期忍让,带来其他问题。 家长工作坊结束后,很多家长不肯离去,还有的家长意识到自己以前的问题,与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据悉,早期儿童发展部将继续开展系列工作坊,后续内容有:儿童阅读的家庭支持、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心理关爱等,欢迎0-3岁宝宝家长踊跃参加。 |
|
|